lol外围:客场作战,法国飞侠仍难突破对手防线
▲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(中金在线出品)
又一项中国出品的大工程竣工了!经过22年选址、设计、施工,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,并进入调试、试观测阶段。今后,它将带着大家一起见证科学奇迹!
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也发来贺信,向参加研制和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、工程技术人员、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。贺信全文:
值此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之际,我向参加研制和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、工程技术人员、建设者,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!
浩瀚星空,广袤苍穹,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。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,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,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、世界最大单口径、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。它的落成启用,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希望你们再接再厉,发扬开拓进取、勇攀高峰的精神,弘扬团结奋进、协同攻关的作风,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,早出成果、多出成果,出好成果、出大成果,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习近平
2016年9月25日
这只被誉为中国“天眼”的超级望远镜是怎么工作的?它又有什么本领呢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!
在FAST建成以前,世上已存的最大射电望远镜有两个:一个是号称“地面最大的机器”的德国波恩100米口径望远镜,一个是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,其反射面口径为350米。
跟它们相比,FAST的优势非常明显!
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,FAST有望在未来20~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。
FAST有哪些“独门绝技”?
FAST位于黔南的群山环抱之中,它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射电望远镜,同时,它接收来自宇宙的电波的能力也将是最出色的。它究竟有哪些“独门绝技”呢?
从今年9月中旬以来,FAST工程科研人员便开始对射电望远镜进行试验性观测工作。在9月17日的一次观测中,FAST望远镜成功接收到了一组来自遥远宇宙的高质量脉冲星信号。这组信号是FAST投入试观测以来,接收到的性噪比最高的电磁波信号。
种种科学幻想 需要FAST探寻答案
说了这么多,FAST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?
作为一个强大的探测无线电波的工具,FAST建成后,其主要的科学目标之一就是探测脉冲星,不过这可不是他追求的全部。
对老一辈天文学家来说,拥有这样的望远镜一直是个梦。中国天文学长期落后,主要受制于望远镜设备。
二战后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,接连涌现类星体、脉冲星、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四大天文发现,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。
走过蹒跚学步、仰望西方强国的阶段,近年来中国陆续建成5座射电望远镜,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。不过,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,我们的射电望远镜观测能力还比较有限。
“天眼”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介绍,借助这只巨大的“天眼”,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,观测暗物质,测定黑洞质量,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。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,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。
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“天眼”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、馈源支撑系统、测量与控制系统、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。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,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,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。
“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,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冠状主动反射面,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高精度定位,这是中国‘天眼’的三大自主创新。”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。
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·泰勒与全球顶级天文学家及众多天文爱好者当日也齐聚平塘,共同见证中国“天眼”开启探秘之旅。“这是世界一流的望远镜,期待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重要的科学发现。”他兴奋地说。
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,“天眼”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;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,“天眼”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。“天眼”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,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。
从25日起,“天眼”方圆5公里将成为“静默区”。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“慧眼”,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。
普通民众有机会一睹“天眼”风采
随着FAST正式启用。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这只“天眼”,也聚焦在黔南平塘县克度镇,普通民众有机会一睹“天眼”的风采吗?
据介绍,平塘县克度镇将被打造成天文科学旅游目的地。当地建设了FAST观景平台,让参观者可以零距离感受世界超级科学工程“天眼”的气势。估计在国庆期间,可以对外开放,但为避免因游客太多对FAST的观测造成影响,将采取预约。正式开放后,也将限制游客的人数。
(来源:人民网(ID:people_rmw)综合央视网、中国新闻网、新华网)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